【2011年新北市石碇區/Orla】
素食者在台灣社會中所面臨之「素食困境」
何謂「素食困境」?素食者在處理素食主義時有兩種方式,一是在日常作息中遵照素食主義基 礎,以某種素食主義型態而生活;另一種則是推己及人,素食者欲將素食主義擴及至其他人的生活中。簡單來說,在目前的食肉文化下,素食者不論是欲獨善其身或者是兼善天下,都會遭受到阻礙,因此筆者統稱此兩方面的阻礙為「素食困境」。但是在接下來的討論中,仍然將分別從素食者採行素食主義時所面臨 之社會困境,以及素食者推行素食主義時所面臨之社會困境兩部份討論。
素食者採行素食主義時所面臨之社會困境
素食者在食肉文化中可算是弱勢團體。除非是素食者團體,否則素食者在 團體中往往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吃素?」食肉文化對於素食者是不友 善的,畢竟素食者本身便是食肉文化中的反叛者。而素食者在食肉文化中時常 面臨的社會困境約略如下:缺乏營養的迷思、缺乏選擇的選擇、高道德標準的檢視。以下將分別解說。
(一)缺乏營養的迷思
一個食肉家庭中若是出現了一位素食成員,這名素食者往往不太好受。例 如:食肉父母常會以「吃素就會營養不良」的論點,力勸素食小孩「苦海無涯 回頭是岸」,其目的是希望素食小孩趕緊放棄素食的飲食方式,回歸「正常又營 養」的食肉飲食方式。素食的飲食方式看在觀念傳統的食肉者眼裡,是一種奇 怪而違背常理的事情,甚至是有些自虐傾向的。但是正如第二章所描述的,素 食的飲食方式並不會使人營養不良,相較之下可能會更加健康。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素食不代表偏食;素食不會影響健康,但是偏食會影響健康。偏食並不是素食者的專利,事實上偏食的情況在食肉族群裡顯得更為嚴重,也因此有更高的機率不健康。
(二)缺乏選擇的選擇
這項困境主要是針對素食的外食者而言,舉台灣社會中常見的三大便利商店為例,分別是 7-11、全家、萊爾富。若是要將便利商店裡所有的食品項目,分別列舉出素食與葷食,素食光是比例就遠遠低於葷食,更別提口味的選擇了。這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台灣社會中仍普遍以食肉文化為導向,在台灣社會中,多數的餐飲店並未將素食餐飲考慮在菜單之內。但大部分的理由並非餐飲店業者不做素食生意,而是業者在自身過去的經驗中,較少接觸到素食 者,因而忽略了素食者的需求。或許應該說素食主義在台灣社會中尚未普及化, 因此台灣社會中的飲食消費,素食餐飲的供應只佔少數,甚或沒有。而若是在此素食外食者缺乏選擇的困境條件下,則上一節提出之缺乏營養的問題似乎是可以成立的,因為在缺乏選擇的情況下,導致了素食外食者被動性的偏食。
(三)高道德標準的檢視
高道德標準的檢視是指,食肉者往往以高道德標準來檢視素食者的生活;只要素食者的食衣住行育樂等,過程中有動物因此而被殺害的情況,食肉者便認定此名素食者的行為有道德上的不一致,進而否定素食者的飲食方式。
這樣的批判對於素食者不公平,也不實際,因為很少人,幾乎是沒有人在道德上是完美的。完美與否也不應該作為判斷對錯的準則。不論是素食者或食肉者,都會出現不一致的道德思考以及不一致的道德行為。
若是一名素食者穿皮衣、皮鞋,並且以蒐集動物頭蓋骨為樂,但是他吃素。 任何人都可以批評此人行為有道德上的不一致,但是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的 是,此人不一致的行為中,哪些行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哪些不合乎道德;顯然 吃素是合乎道德的,而將快樂建築在動物死亡上的興趣是不道德的。如此而已。那麼若是一名食肉者,一生中持續照顧流浪動物,並且替收容所被安樂死的動物打抱不平,但是他吃肉。這個情境中,也是任何人都可以批評此人行為有道德上的不一致,同樣的,我們不能夠因為此人有道德上的不一致,而全盤否定此人的行為,應該從中檢查各個行為是否合乎道德;此人願意照顧流浪動物是件善事,至於吃肉則非善事。
然而過著高道德標準的生活不是那麼簡單的。素食者可以選擇拒絕使用皮 草、經動物實驗的化妝品、或是內含有動物膠原蛋白的保養品。像這類非一般 需求的物品都可以捨棄,但是生活中仍然有些可能非得犧牲動物才能製作的物 品,Michael Allen Fox 在《深層素食主義》中提出了一個例子,由一名吃素的 受訪者提出的:
「我努力想做個純素食者──亦即完全不使用任何動物製品。那是不可能 的。我擁有一台鋼琴,它有毛氈。這是橡膠,它的硬化處理過程使用到 某種動物製品。一張打上亮光劑的漂亮桌子,使用了某種動物油。我給 我的寵物吃不含凝乳脢的脫脂起士。凝乳脢是一種來自牛犢的胃、用來 加工處理乳酪的酵素。所以這是不含凝乳脢的,但它還是牛乳製成的。 這件事很難,所以你和自己爭論,你可以做個徹頭徹尾的純素食者,但它佔去你許多時間,而你應該拿那些時間來做別的事,對嗎? 」
素食者推行素食主義時所面臨之社會困境
素食主義並不是近代社會才興起的思維潮流,但是為什麼素食主義在台灣 社會並不彰顯呢?台灣社會習慣將素食與宗教放在一起思考,而形成一種素食 迷思,彷彿吃素的人一個個都要敲著木魚、嘴裡唸著「阿彌陀佛」。而速食餐飲 盛行已久,菜單和贈品一再推陳出新,對許多小朋友而言,漢堡和炸雞簡直就 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食肉文化淵遠流長深植人心,這也是不容抹滅的事實, 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哪個不是大魚大肉的呢?素食者在推行素食主義時,所面臨 的社會困境常有如下幾點:素食即是宗教的迷思、食肉文化深植人心以及速食 餐飲業盛行、食肉者拒絕覺醒。以下將分別解說。
(一)素食即是宗教的迷思
一般未了解素食主義的食肉者,對於素食或是素食主義的抗拒實際上是來 自對於宗教的抗拒。佛教在台灣社會中行之有年,普遍大眾對於佛教的解釋便 是「素食」,而經由錯誤的邏輯推論導致出,素食等於佛教,佛教等於素食。但 實際上,一開始的佛教並無提倡素食,素食乃是後人本據不殺生的原則而衍伸 出的戒律。
不過在大眾對於健康觀念逐漸了解之後,素食再也不是宗教的專利了,現在的台灣社會,已經開始有愈來愈多人是因為健康理由而加入素食行列,例如一間連鎖的水餃鍋貼專賣店也在今年推出素食口味的水餃與鍋貼,此正是基於健康觀念而推出的新產品。也有部分素食者是基於杯葛動物迫害的立場而採行素食的飲食方式,當健康以及動物權利的觀念逐漸普遍之後,素食即是宗教的
迷思便會減少許多。
(二)食肉文化深植人心以及速食餐飲業盛行
食肉文化在台灣社會中簡直是根深柢固,肉食在台灣社會中不僅是三餐必 定要有的選項之外,同時也被視為富裕的象徵。逢年過節若是沒有烹煮肉類餐 點,是萬萬不可的。甚至「有朋自遠方來」,早年的台灣社會可能還要因此將家 裡最肥美的一隻雞特意宰殺來宴請朋友。而速食餐飲業讓消費者可以快速以及 方便的取得肉類商品,更是助長了食肉文化的勢力。速食餐飲尤其容易造成孩 童「寧可一日無蔬菜,不可一餐無肉」的偏食習慣。在食肉文化不斷成長的過 程中,相對的讓素食主義的推行陷入了愈來愈險惡的困境。
(三)食肉者拒絕覺醒
第二章談論到,素食主義分成型態與基礎兩部份。倘若一個人徹徹底底地了解素食主義的所有基礎與論證,但是此人並不依照素食主義的基礎選擇某種型態而行,實際上,我們仍舊無法認同此人是名素食者。由此素食主義在此時有一些「知行合一」的味道,素食者必然是認同素食主義的某項基礎而採行素食的飲食方式。
在 Carol J. Adams 的《素食者生存遊戲》中,他將食肉者都看做是「未覺醒的素食者」。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素食者,素食者與食肉者之間的差異在於覺醒 與否,食肉者之於素食主義的困境便是食肉者拒絕覺醒成為一名素食者。
食肉者拒絕的心理因素有很多,其中多數又是由外在的環境或者家人的影 響較大,另外就是不願捨棄肉類的味道,或者懼怕改變以及素食不美味的既定 印象。Carol J. Adams 在書中分析了許多食肉者的心境,而他本身原先是名食肉 者,在經過了一些事情之後才成為一名素食者。
由於素食主義需要大量的自我反省才能夠在生命中實行,因此若是食肉者不願意對於自我進行檢視,或是逃避檢視,這樣拒絕覺醒的行為,便將素食主義完全的排斥在外了。食肉者的拒絕覺醒,是素食者在推行素食主義時,最難以突破的困境。
突破困境及素食主義之影響與發展之可能
素食者的困境是由於處在一個不友善的社會,亦及由食肉文化所造成的;素食主義的困境看似亦由食肉文化造成的,但實不然,素食主義的困境實質上是由食肉者拒絕覺醒的心態造成的。
素食者難以改變整個食肉文化以及充斥著肉食的環境,在這樣不利的條件下,素食者必須要能夠調適心態並且自給自足。調適心態的目的在於,不需要因為外在條件不利而放棄素食或是對於現況感到氣餒,相對的,素食者需要藉由自己對於外在世界的充分準備,好讓自己感到滿足而非委屈。
另外,素食主義若要突破困境則需要素食者的協助,因為食肉者的覺醒尚 需要素食者的協助。但是素食者在某些時刻的不當反應,反而會阻礙食肉者的 覺醒;事實上食肉者的心態非常複雜,Carol J. Adams 認為,食肉者一方面對於 素食者有些欽羨,因為素食者已經朝著顯然是對的方向前進,但是另外一方面 卻有拒絕改變的心態,於是便會提出一些對他而言「似乎」很重要的理由來阻 止自己成為素食者。食肉者是自己在阻止自己成為素食者。
根據一些茹素長輩的經驗,過去的台灣社會,約略是三十年前,那時的素 食餐飲店非常稀少,幾乎是沒有。外食的素食者非常不方便,幾乎只能自行攜 帶餐點。直到近幾年素食者陸續增加,素食餐飲店也開始興起,台灣的街道上, 陸陸續續有大大小小的素食餐飲店,座落在各式各樣的角落。
在台灣社會中,素食往往被冠以宗教的迷思。不過,現今台灣社會的健康意識抬頭,為了養生而採行素食的素食者也逐漸增加。
由於素食人口增加,行政院衛生署於 97 年 7 月 1 日公告「包裝食品宣稱為 素食之標示規定」,自 98 年 7 月 1 日施行。亦即凡宣稱為素食之包裝食品,自 98 年 7 月 1 日起製造之產品,均須依公告之新規定,於產品外包裝上標示「全 素或純素」、「蛋素」、「奶素」、「奶蛋素」及「植物五辛素」等五種字樣。由於 過去衛生署尚未予以規定之前,商品外標往往標示「素食可食」,但並未註明是 何種素食,因此新的公告實在方便了不同型態的素食者在商品上的選購。
由此可知,素食主義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不論從素食餐飲店興起,或是政府政策方面都十分顯見。
不過素食餐點中的素料,常使人不解,尤其是一些冠上肉類名字的素料, 讓食肉者往往質疑素食者是一群「口素心不素」、口是心非的人。其實,素料的 起源要追朔到中國「以素托葷」的素食烹飪方式,簡單來說就是「見肉不是肉」 的噱頭。同樣的也有「以葷托素」的烹飪方式,餐點表面上看不見任何一塊肉, 但是餐點的湯汁卻是用動物熬出而成的,當然像這樣的餐點,沒有辦法稱之為素食。而事實上多數素食者並不喜愛素料,素料除了多以豆類為原料之外,有些還會添加化學成分,以提高與肉的相似度,這往往使得素料不論在口感或是氣味顯得相當不自然。素料若是想追求葷食的口感與氣味,多數的方式是將調味加重;但是與其說素食者是在素食中追求葷食,不如說是在素食中追求美味,至於追求美味的過程使不使用素料,就端看廚師的手藝了。
由於食肉文化所造成的環境危害日趨嚴重,在第二章節便已提到。素食主義的提出,已經讓部分人開始重視人類對於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甚至是危害。並且提出環境倫理學,指出,綜觀現今地球上的生物,人類對於地球的影響力以及破壞力是最為強大的。而人類對於地球,我們居住的大環境,是有道德責任的。
近幾年來甚至有素食團體提出「吃素救地球」的口號。藉由素食主義對食肉文化的檢視,顯示出我們所選擇的飲食方式並非僅僅攸關個人,而是與整個大環境息息相關的。
然而台灣社會中,尚未提倡環境倫理學。在素食主義逐漸普遍的未來,台灣的環境倫理學尚有許多的發展空間。
面對素食主義的心態
有些食肉者在面對素食主義時,會不知不覺地將自己放入了一個兩難的狀況。兩難的意思是,好似在素食與肉食這兩種飲食方式之間,我們必須挑選某一邊靠攏不可;素食顯然是合乎道德的飲食方式,但是食肉者又無法捨棄肉類的餐點,因此在這種衝突之下,我們只能憑靠良心或者口腹之欲來做抉擇。
事實上不需要如此的極端。對於一名素食主義初學者而言,筆者首先的建 議是:觀察身邊動物被利用的情形。例如:看到牛排,就想到一頭牛;看到豬 肉水餃,就想到豬;看到貂皮大衣,就想到一隻貂。動物在食肉者的餐桌上就 是一種「消失的指涉對象」,若是進食者只看得見餐盤裡的肉,而不能意識到肉 乃是由於動物死亡而來,便是忽略了「消失的指涉對象」。這是一個聯想力練習, 透過這個練習,素食主義初學者才不會忽略「消失的指涉對象」,才不會認為「肉」 跟「動物」是兩回事。
等到入門班的練習已經習慣之後,再開始試著規定一天四餐(早午晚餐和 宵夜)中的其中一餐必須是素食(建議從最簡單的植物五辛素做起,即只要是 植物都可以吃,也包含奶製品與蛋製品)。根據筆者的經驗,一定要「規定」自 己不可,因為有些食肉者會說:「啊,其實我平常也沒什麼在吃肉啦!」既然沒 什麼在吃肉,就直接成為素食者不就好了嗎?所以很顯然的這樣的說詞,是在 替自己留下一些(或是大量的)可以吃肉的空間。這樣的情境就好比理財的狀 況:「啊,其實我平常也沒怎麼在花錢啦!」然後不知不覺就把錢都花完了。因 此「規定」自己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此一來在適應的過程也會因為有所準則而 能夠時時督促自己。
也是有些全素食者認為,如果不能夠下定決心立刻吃全素的話,就不要白 費力氣。但是筆者認為,飲食習慣通常是由父母替我們培養的,當理解素食主 義之後,我們才有機會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進而嘗試改變,這樣並沒有不好。 一件事情在仔細思考正確性之後,便應該盡心盡力地去嚐試、去達成。反而素 食者對於「未覺醒的素食者」應該給予協助,而非排斥。
當自己已經習慣一天數餐的其中一餐是素食之後,就順其自然吧。直到某一天突然覺得自己應該再減少一些肉食餐點,多吃些素食餐點,那麼就再去試試看吧。當你發現自己在享用素食餐點時,也可以吃的很健康又美味時,你也許就會下定決心當個素食者了。但是,我必須再強調,不急。雖然拯救地球確實有迫切性,但是這是逼不來的,食肉者必須自行慢慢地引導自己覺醒才行。
回過頭來談論道德行為的一致性,這個問題確實令人困擾,因為當素食主義在素食者的腦中開始理性運作時,素食者便會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確實地不利用到動物。而如同第四章第一節裡所提到的,這是相當困難。
然而這形成了素食者心中的一個遺憾。但是這個遺憾並非不能夠彌補,彌 補的方式不難,而是我們從小就被教育的:感恩與珍惜。素食者所食用的植物, 維繫著素食者生命的運作,素食者應該珍惜其所食用的資源並且感恩。同樣的, 對於無法避免使用到的動物,也應該珍惜地使用以及感恩。感恩與珍惜才能使 地球上的所有資源長久且永續的利用。事實上,這是每一位地球人都應該要有 的共同信念,也是個共同議題。
任何人,只要活著的一天,就是在使用地球上的資源,不論那種地球資源 是來自於植物或是動物。只要我們活著,使用地球上的資源便是難以避免的, 我們應該要做的,便是心懷感恩、珍惜地使用資源。假如你今天吃了一塊牛排, 你就應該要感謝這頭牛的犧牲奉獻(當然我們無法確定這頭牛是否自願犧牲)。 如果今天你享用了一頓美味的素食晚餐,你也應該要認真地感謝這些資源,而 且你可能還要感謝烹飪的人。
因此,並不是素食者就比食肉者還要高尚,人類在動植物或甚至是無生命的資源之前都是乞討者,若是沒有這些資源,人類也難以過現在的日子。若是我們每個人能夠對於我們所使用的資源滿懷感激,那麼吃肉的人自然會珍惜動物,吃素的人自然會珍惜植物,開車的人自然會珍惜石油,人們自然會珍惜彼此。事實上,筆者認為這才是素食主義最終所要表達的意涵:感恩與珍惜。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