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如何超越新加坡,或者...幹嘛超越


你對於新加坡的印象是如何?是在那河畔噴水的獅子?遊客很多的克拉碼頭?頂尖的國立大學?繁榮的經濟活動?那麼你的認知可能僅在於新加坡的「外在」,由旅居新加坡十年,甚至在新加坡娶妻工作的臺灣人梁展嘉用他親身的經歷告訴你,新加坡的「內在」是一個怎樣的社會,新加坡有值得臺灣借鏡的地方,也有臺灣應該保有的特色,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本集節目我們所聊的書籍是由《時報文化》所出版的《幹嘛羨慕新加坡?:一個台灣人的新加坡移居10年告白》這本書,書籍的作者是梁展嘉,他出生於臺灣,畢業於臺灣大學後來來到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碩士,在美國就讀期間,與新加坡籍的妻子(時任女友)認識,梁展嘉在後續與妻子結婚的規劃中,慢慢融入到新加坡的生活,當他們從美國學校離開後,兩人分居臺灣與新加坡兩地。梁展嘉藉由他入籍到新加坡、到新加坡求職、在新加坡生活的十多年中,分享他在新加坡觀察到新加坡有名的國宅(組屋)政策、砸錢不手軟的教育政策與多國種族的社會變化,藉由他的經歷讓臺灣政府可以作為參考。【本節目與本文僅講述書中部分內容,更多精彩與詳細章節請參閱該書籍】


▌臺灣完全不是新加坡的對手?
梁展嘉出生於臺灣,老婆(時任女友)是在美國密西根大學認識的新加坡人,兩人因為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而交往,兩人的話題著重在臺灣與新加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上。不過說道梁展嘉與他老婆到美國讀書的路徑卻不相同,梁展嘉是真金白銀自費過去,能念到碩士已經非常了不起,但他老婆是新加坡政府全額支付,不但提供他念到碩士,連博士費用都一併政府買單,除此之外每個月還有講師級的薪水可領,畢業後回新加玻還有教師的職缺可以擔任,這嚇掉梁展嘉的下巴!

不過梁展嘉的太太也說了,新加玻其實也跟臺灣一樣有政治犯,在她高中的同學中,有人的父親因為與當局意見不同而遭到囚禁多年,在臺灣過去蔣經國時代也是如此的情況,雖然新加坡經濟與生活普遍不錯,但她的太太對於新加坡萬年執政黨還是有不滿的情緒。讓梁展嘉對於新加坡第一次有深刻印象是在密西根大學的就業博覽會裡面,新加坡政府轄下的經濟發展局與人力部每年會在美國各大名校巡迴,主要是吸引外國人去新加坡定居與工作,當時其他國家並沒有這麼專業的組織,新加坡的工作人員穿著與專業度堪比美國的聯邦調查局,這讓梁展嘉有了想去新加坡看看的念頭。

1999 年梁展嘉與妻子規劃面見雙方的家長,那是梁展嘉第一次到新加坡,一下飛機看到樟宜機場立刻被雄偉的大廳給震攝住,當時桃園機場第一航廈與密西根的底特律機場都是 1970 年代的建築,相較之下樟宜機場的全新感受有如天壤之別,更不用說樟宜機場那具備煞車功能的手推車。梁展嘉也發現,新加坡除了人行道比臺北市來的乾淨外,他很好奇新加坡經常下雨,但為何新加坡人幾乎不帶傘?原來是新加坡全島都設置了有蓋走廊,除非是特大雨,否則行人從政府組屋(國宅)通往公車站牌的路程上,根本淋不到雨。

新加坡政府對人民提供三項「好康」:
第一:政府組屋(國宅)
新加坡人房屋持有率達 90% ,其中 85% 的新加坡公民與永久居民住在政府組屋,這要歸功於十分親民的組屋價格,梁展嘉舉新加坡東北部盛港為例,32 坪的五房僅要臺幣 400 百萬。新加坡施行住商分離,組屋一樓為閒置,不會像臺灣通通變成店鋪或餐廳使用,另外組屋棟棟有電梯,這在新加坡 1960 年時代就將電梯列為標準配備。而且家戶均配有蓋的垃圾槽,全天候都可以丟垃圾,不用等垃圾車。梁展嘉認為政府就是要為人民服務,為什麼反過來要人民配合政府?

第二:物美價廉的教育系統
新加坡從小施行雙語教育,一個是英語另一個是母語(華語、馬來語或淡米爾語),中小學所有科目中,除了母語外全都是英文授課,新加坡各級學校學費遠低於歐美,但國際競賽成績卻名列前茅。梁展嘉以他自身經歷為例,他小時候除了到補習班學習英語外,沒有其他管道接觸外語,而且到補習班也僅有背誦單字、文法或片語,對於聽力與對話根本無法應付對談,梁展嘉自己是建中、臺大畢業但到了國外講起英文結結巴巴,而新加坡即使是二三流的學校也可以與美國人對談如流,相對就矮了一截。

第三:開放的人口流動政策
要取得新加坡永久居民身分遠比歐美來得容易,很多跨國公司在新加坡設立亞太總部,許多外籍幹部被派駐在這個小島,白天成群在商業區,晚上則到克拉碼頭喝酒跳舞,另外新加坡的外傭來來去去,不僅雇傭價格不高,申請手續也簡便,想申請幾位就幾位,臺灣一張巴氏量表就可以卡住你,只要家裡有長輩或病人都很清楚要請到外傭沒那麼容易。梁展嘉認為臺灣要防堵中國人移民可以理解,但把其他國家也拒於門外就很難想像。

梁展嘉認為臺灣完全不是新加坡的對手,在離開新加坡前他的心情很複雜,唯獨可以感到欣慰的是,新加坡著名觀光景點聖淘沙比六福村還難玩,電視節目估躁乏味,但這讓梁展嘉有自豪的事情,在未來的十年內,被李光耀狠狠的打了一巴掌。


▌居住正義全球第一
臺灣 2014 年市長選舉中,臺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與連勝文皆提出住宅政見,企圖解決臺北市民的居住問題,從當選人柯文哲居住政策中寫道:各國公共住宅比率很高,荷蘭有 34%、英國  20%、美日都為 6%,而臺灣僅有 0.08%,臺北為 0.63%,從這一點來看,柯文哲認為政府很不負責任,但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也不必柯文哲再說一次,公共住宅政策要取經,梁展嘉認為就要向世界第一的新加坡取經,因為新加坡高達 85% 的公宅,而他在新加坡居住了十多年,願意提供一點自身經驗。

新加坡的公宅與與婚姻掛勾,只要年輕人結婚,政府公宅就會有高額的補貼,而且是全新屋,但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另一半需要是新加坡人。然而新加坡的公宅補貼重點不在金錢上的價格,而是在背後的龐大社會工程,每一棟公宅的數量依照種族比例來分配,李光耀這樣的做法就是避免歷史重演,不讓多個單獨的小團體形塑成社會壁壘分明的情況,因此每個買房的人都隱性的接受李光耀這樣的安排。你若是單身者在 35 歲之後才有資格買房,相對於年輕夫妻結婚,只要年滿 21 歲就可以提出申請。

梁展嘉結婚的同一年就拿到新加坡的永久居民證,這時他開啟購屋計畫,他在購屋上有兩個選擇,一個在成熟住宅區,這邊價格高、戶數選擇少只有低樓層;另一個區域是在新興區,邊離市中心遠,但價格低戶數選擇也多,不過好屋人人要,因此會進行電腦抽籤,若是先前有人中籤後放棄,才會輪到備取。屋價方面,市區的屋價是市郊的兩倍,但也僅有 700 多萬,相比臺北的仍便宜非常多,而且還是第一手價格。後來梁展嘉選定郊外離新加坡大學比較近的國宅,主要是離他太太上班的地方很近。而梁展嘉買房沒多就就遇到 SARS ,新加坡也成為重災區之一,房市上面將近八年的空頭, 2001 年後梁展嘉與妻子從美國分開,分別在臺灣與新加坡工作,到了 2004 年梁展嘉才到新加坡正式居住。

新加坡國宅由建屋局所興建,產權並不是個人所有,而是租期 99 年的房子,在新加坡也有私人產權的房子,這些私人產權的房子比較像臺灣的電梯大樓,每戶在公設都有持分,而梁展嘉看到一個建商正在推銷私人公寓,他也好奇去詢問價格,代銷人員告訴它們, 15 坪的小套房以當時臺幣計價約為 1200 萬,梁展嘉認為這樣的價格太貴了,比起它們 32 坪五房 400 萬的房子貴太多了,若是他買下這樣的私人公寓,每年還要還貸款,等於免費幫銀行打工,於是他斷了買私有宅的想法。

不過梁展嘉所買的國宅附近,在 2008 年「全國發展總藍圖」計畫中,裕東成為地鐵站的核心,裕西成為腹地,這個區域被升級為區域中心後,停工好久的爛尾樓商場重新復活,變成綜合商場,裕廊西大型綜合運動中心也在 2006 年完工啟用,在 2004 年政府宣布橫貫新加坡東西向地鐵延伸案,在 2009 年完工、裕廊坊二期商場擴建,並且新增巴士轉運站、原先裕廊西公共圖書館遷出商場,並與新建的四層大型民眾俱樂部合為同棟大樓、開發新的裕廊大型中央公園,這樣的轉變有如新莊副督心一樣,在 2014 年李光耀又將裕西規劃為新加坡高鐵總站,在馬來西亞政府整合國內民意下,兩國可以互通,這樣的政府紅利下,梁展嘉的房價翻了 300%。

新加坡早期的房價在 1990 年代,年輕夫妻兩人只要工作三年就可以輕鬆負起 20% 的頭期款,而現在可能要多工作到 30 多歲才能付得起,新加坡跟臺灣人一樣,一輩子最大的支出就在買房,這樣的轉變讓新加坡的年輕人開始責怪政府,連新加坡的電視劇都有相關的橋段。不過新加坡政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進行市場干預, 2009 年起針對於課增「買方印花稅」與「賣方印花稅」,並在縮短房貸償還期、貸款成數、房貸債務償付比,新加坡政府這些手段主要是讓投資客墊高資金成本避免頻繁交易套利,國外投資客成為政府鎖定的對象,直到 2013 年房價到達高點才停止。

梁展嘉表示,臺灣也有相關炒房對策,如短期買賣要課奢侈稅、調整房貸乘數、擴大房市管制區域、房產合一稅,但臺灣政府無論如何做,都不比長期的公宅來的有效,一個是治標一個是治本。梁展嘉進一步認為,新加坡 99 年的地上權與永久權並沒有明顯不同,一般人很少活過 120 歲,或許缺乏繼承功能,但房屋到時殘值又剩多少呢?「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市政府國宅的概念,這讓政府在 99 年後擁有土地重新規劃的彈性。梁展嘉在書中也呼籲時任市長的柯文哲要在八年好好的學習新加坡政府國宅政策。


▌高度競爭的新加坡教育制度
2014 年臺灣開始 12 年國教,從學生到教育部一遍混亂,梁展嘉認為 1990 年代起的廣設高中和大學是一個教育錯誤,如今是用新的錯誤來糾正就的錯誤。梁展嘉表示過去他有五年在土木業界的經驗,之後才進入新加坡的教育界服務,他看到臺灣一群過得非常舒適的公務員,讓梁展嘉也很想跟它們當同事。

接著梁展嘉開始敘述他在新加坡國小任職的故事(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在新加坡只能教國小,有點扯),2005 年前梁展嘉不斷寄信給新加坡教育部,申請獲得面試機會,但信件往往石沉大海,2005 年後新加坡從網路泡沫化與 SARS 中走過來,經濟正在復甦中因此政府單位有了人力需求。

新加坡是一個菁英與階級明顯的國家,梁展嘉到政府機構面試時,恰巧詢問也曾在新加坡教育機構任職過的方小姐,正巧她是畢業於臺北大學的臺北人,方小姐說她求職時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她被新加坡政府敘薪時,卻是以高中水準給薪,原來新加坡政府將公務員分成一級與二級,二級薪水只有一級薪水的七折,但工作份量上沒有折扣,在新加坡政府機構中,只要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都可以拿到一級的薪水,但其他私立或是國外大學畢業的薪資呢?政府並沒有對外明確公示過。這也導致新加坡那 80% 沒有讀大學的人進入社會後,只能被迫拿著七折的薪資,這 80% 的人換到民間機構工作會好轉嗎?並不會,而且可能更慘,因為低學歷的人在新加坡並不好找工作,梁展嘉曾經遇到一個在餐廳端盤子的服務生,一個月的資薪僅有 800 元(約 1.8 萬台幣),這比二級公務員薪水還低。

那麼方小姐薪資呢?在 2005 年時,僅有 1800 多元(約 4 萬台幣)再扣掉公積金僅剩 1400 元(約 3.2 萬台幣),不過事後梁展嘉透過面試拿到一級的薪水,獲得到國小老師的職缺。但他原本想要教授數學課卻變成華文課程,新加玻的雙語教育很早就開始,從過去的混亂教育制度,到 1979 年才確立英文為第一語言,母語為第二語言,但新加坡現在多在地年輕人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卻已經不太會講母語。梁展嘉自己在求職與生活中也面臨到實際的問題,只要是講華語,在求職或生活中就會被鄙視,或是被投以矮人一截的眼光,若是對話的語言切到英文,大家頻道都對了,什麼都好說。

新加坡教育與臺灣最大的不同在於分班制度,臺灣 1968 年在國小六年級畢業時會舉辦「小六離校會考」,後來九年國教後就取消這樣的制度,臺灣過去國中有所謂的能力分班,在新加坡始終確保有這樣的制度,而且從國小四年級就開始能力分班,但許多學校在國小一年級就實施能力分班,梁展嘉以自身準備的教材為例,他就分成:深廣、核心與導入三個層級,不只華文,連英數與科學都是如此分類,學生從小就被切成 A 、 B 與 C 三級, C 級的學生約佔 10~20 %,然而這些學生也知道自己被放棄了,造成許多心理創傷。被放棄的人是因為新加坡的教育預算不足嗎?不,相反的以 2014 年全國預算為例,教育預算僅略少於國防預算,且新加坡的經濟以有富足有名,因此政府可能的想法是,教育不是用來提供公平的環境,而是要打造競爭的世界,透過競爭的本質讓新加坡進步。但那些被放棄的人,就只能在畢業後找到七折的薪水。

在升學主義的新加坡中,國小分成上午班跟下午班,假設上午班的學生成績不理想,就要留下來上下午班,下午班中有一對一教學,也有一對多教學,但老師是沒有加班費的,新加坡也有補習班的市場,新加坡的家長為了讓小孩有比較好的前途,往往願意花大錢請一對一的家教,因此許多原本在公立學校任職的老師會轉往私人家教授課,而新加坡唯一的大型連鎖書局販售的書通通是參考書,一般金石堂所看的書籍,這家「大眾書局」通通都沒有,梁展嘉笑稱大家或許都習慣看電子書了。


▌從中國來的啦!笨蛋!
在新加坡生活的人身分分成三種:公民、永久居民與非居民。公民與永久居民稱為居民,公民擁有新加坡國籍領紅色身分證;永久居民為外國籍,領藍色身分證;非居民與永久居民都是外國籍,區別在於準證的不同,如學生准證或就業准證。

新加坡的公民和永久居民差異在哪?差在於所謂的「小紅包」,永久居民這部分是沒有的,而新加坡的「小紅包」就是政府獲利撥款,一般的新加坡人都很清楚,這在選舉年才會發生,而選舉後政府會用各種方式回收這筆錢,公民沒有太多的福利,反而要承擔更多的義務,如男性公民需要服兩年兵役,且須服完兵役才能念大學,在除役前,每年還必須召回軍事訓練兩到三周,民間企業敢怒不敢言。

在新加坡生活第三種人就是非居民,從技能與薪資水平來區分,最基層的就是外傭與外勞,新加坡所有福利與他們無關,這樣的人又稱為「客工」,主要從事辛苦與勞力密集的工作,通常是印度籍或是中國籍的人居多,會出現在餐廳的打掃、收拾餐盤等,而居家以外的環境清潔、公設等都需要依賴「客工」來打掃,這以印度籍人士居多,有時電梯裡還會尿味、沒喝完的瓶瓶罐罐等都需要「客工」整理,而新加坡的垃圾桶密度很高,但偏偏很多人就是愛亂丟垃圾。

新加坡約有 110 萬戶家庭,而外傭約有 20 多萬人,等於每五戶就有一戶有外傭,外傭多來自菲律賓或印尼鄉下,而新加坡人對外傭的態度就是高壓統治,不對盤的外傭就換一個,對新加坡人來說,外傭很便宜。據統計 2012 年在新加坡的非居民有 149 萬人,新加坡公民則為 329 萬人,永久居民為 53 萬人,換句話說非居民佔總人口的 28% ,每四人就有一位非居民,若以外國人統計,每十人就有四人是外國人;相較於 2010 年臺灣統計, 2312 萬人中僅有 56 萬外國人,僅有 3%,新加坡外國人比率算是非常高。

在新加坡的外國人中,中國人會把新加坡當成人生的跳板,就是讓自己的小孩在新加坡讀到高中後,再送到國外念大學,新加坡政府發現「人才」外流後,便大量補助獎學金,使得外國人在國外畢業後回流新加坡,但中國人、印度人或馬來西亞華人進入新加坡社會中,會建立自己的群體,也會拉拔自己同國籍的人,導致原本新加坡人的福利受到排擠,面對中國可能大量的人口輸出,原本新加坡人也感到膽戰心驚。

2013 年新加坡政府公佈人口白皮書,預計 2030 年人口將會在 650 到 690萬之間,換算的結果就是全新加坡有近 40% 不是新加坡公民,在人口白皮書公佈沒幾天,引發新加坡人的抗議,在市中心的芳林公園聚集數千人抗議,在臺灣隨便一場公民活動都可以達到這個數量,但對於政治冷感的新加坡人這樣的人數就是非常震驚了,同年年底因為客工雲集的小印度發生印度籍客工遭到巴士輾斃,謠言傳出警察縱放司機引發暴動。


▌賭場讓當鋪也時尚
【本章節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該書籍】


▌才不會有媒體亂象呢!
臺灣電視臺約有一百多臺,報章雜誌數量不勝枚舉,特別是談話性節目更是百花齊放,讓所有臺灣人看的津津有味,特別是政論節目來賓,從驚悚的語調再搭配誇張手勢,簡直是演藝圈的明日瑰寶,而新加坡呢?梁展嘉說起新加坡媒體被蹂躪的歷史。

1971 年李光耀針對《南洋商報》、《東方太陽報》與《新加坡先驅報》批評政府言論而下了重手,逮捕了一些記者,以「不明外國勢力介入」理由將報社關閉,但在這之前以專門報導足球與國內時事評論的《星期天國家報》中,有一位言語犀利的李瑪莉小姐在實是專欄上獲得讀者好評,總編甚至給她一個欄位可以好好發揮,但李瑪莉在一次的評論中,批評新加坡政府太過於重視文憑的教育制度,這篇文章讓李光耀頗為火大,直接要求報社處理李瑪莉,但報社總編為了應付上層,也不想失去人才,於是把李瑪莉換到其他工作職缺,但李瑪莉對該工作不感興趣便離職,這是李光耀伸手進入民營企業的誇張干預

除此之外,在早期《新國家報》一位王彼得記者,在《海峽時報》的廣告中看到一則徵求馬來西亞人加入新加坡軍隊換取公民權的廣告,王彼得便把別人報紙的小廣告,變成自己家報紙的封面頭條,這讓剛成立不久的新加坡政府大感不爽,派出兩名刑警將他押回去審問長達 12 小時;一周後,新加坡三名公務員到報社找王彼得,並送上國民服務通知書,正當王彼得解釋說他已經當過四年兵退伍,為何還要回去當兵?這三名公務員不理會王彼得的解釋,直接拖去體檢,體檢後拉到軍營訓練。報社主管為了營救他,找到國防部的高層,但只得到一句:「國防部長決定的」的消息,但國防部也告知王彼得,當兵期間可以領報社和兵役的雙薪,「退伍」後還可以回到報社繼續工作,王彼得被強迫當兵時,他剛出生的小孩才兩個月大,最後王彼得跟李瑪莉的狀況一樣,自己離開新加坡了。

李光耀本身是名律師,因此他知道要如何以法律來對付媒體,在 1974 年新加坡政府推出「報章與印務館法令」,該法令內容便是:第一,報社每年必須更換新的營業證;第二,報社須為公開的上市公司,普通股的股東持股有比例限制;第三,政府須持有比普通股兩百倍的「管理股」,這不但是政府控制了媒體的發言權,連高比率的股份都可以曾派人士空降媒體進行控制,因此原本的媒體高層就懂得如何迎合李光耀,比如將風水、迷信、味精有害、集郵等關鍵字不能說,李光耀一個人的喜好影響整個媒體的走向,另外相信大家會認為香菸的危害比口香糖來的大吧,但因為李光耀他個人不喜歡口香糖,所以整個新加坡沒有口香糖,只要李光耀不喜歡,全國都不可以

1984 年前,李光耀在媒體看到不爽的內容就會打電話到媒體高層痛罵,但媒體那麼多,李光耀怎會有時間呢?於是1984 年後,李光耀整合全國所有媒體,成立新加坡報業控股,全國所有媒體歸這家控股公司所有,所有政府消息都是獨家消息。

而電視媒體的部分,新加坡主要媒體新傳媒,起初多數的節目設有英文臺、華文臺、馬來臺與淡米爾臺,方便新加坡在電視上學習,新加坡政府把電視臺當成空中大學,但這樣太浪費他的價值,於是有了工商廣告,但工商廣告都是政府的「葉配文」,這樣又讓電視媒體失去趣味性,於是電視臺開始買國外的節目或是自製節目,但自製節目又怕惹的李光耀不開心,於是開始模仿起臺灣的綜藝節目。

說到媒體傳播,更不能漏掉網路,但網路這個新鮮事物對於李光耀這樣的老頭來說,根本佈著邊際,對於網友來說,你不理他,不代表他不會來裡你。網友區偉鵬在網路上成立部落格,便將報紙與電視不報的客工被壓榨與同性戀問題全都說出來;而部落格「心真相」的版主鄞(音同銀)義林,直擊政府的核心「公積金」問題,他認為新加坡的老人早年繳了「公積金」,但老年的時候這筆看得到吃不到的「公積金」根本領不出來用,使得「錢不夠用」的問題浮上檯面。

當然新加坡政府也沒忍多久,2013 年李光耀痛批:「對生活滿意的人不會上網,對不快樂的人才有空上網。」而政府機關的另一位部長:「我們不會讓出言論主導權,...會在網路每一個地方開戰。」隔年,新加坡政府發動法律戰,首先是區偉鵬,他對同性戀的法律判決有非常多意見,而遭到檢察官提起公訴,罪名是「藐視法庭」;再來是鄞義林,他影射政府貪污公積金,而李顯龍以毀謗罪提告,在新加坡只要是政府提告,民眾的勝訴等於零,但鄞義林也不是坐以待斃,他發揮他的創意,為了跟李顯龍打官司,他在網路上發起群眾募資,只花了一週的時間便獲得陌生人 8 萬(約臺幣 180 萬)的贊助,這不但讓鄞義林有了充足銀彈,也讓他的人氣更高,直到這本書的截稿都還沒有判決。


▌白色力量
【本章節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該書籍】


▌藍白大對決
【本章節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該書籍】


▌我和新加坡人想的不一樣
2014 年梁展嘉在上一本書上市時回臺灣打書,約好老友閒聊,在交談的過程中,他對新加坡的生活很習慣,但新加坡島上的生活一層不變,他認真思考未來十年還要再重新體驗這樣的日子嗎?他認為人生要多些新鮮感,因此他思索著若是離開新加坡,那麼要搬去哪裡?美國他待了三年,受盡美國洋人白眼的日子;搬回台灣嗎?梁展嘉每年都匯回臺灣待個一到兩週,臺北礙於都更法規因此市容沒有明顯變化,在新加坡也可以看到與臺灣相同的節目,於是他再度深思著:與其遠距離看臺灣,不如重新探索臺灣。於是他找到回臺灣的兩個理由。

第一,人情味
梁展嘉長年旅居在外,許多老同學已經都沒有聯繫,甚至沒有義務要來應酬他。而梁展嘉高中幫他度過學業難關的童姓同學也在台大畢業後各奔東西,沒想到他這位同學也是跑到美國求學念完博士後回臺灣大學任教,透過一小時的聊天他們把空白的幾年都填滿。梁展嘉也找上他以前高中社團的另一位陳同學,而陳同學晚了幾年去美國,但回國後也在台大任教,梁展嘉也找上他閒聊,這幾番多次的聊天後,那種人情味的熟悉感全回來了,相較於新加坡,新加坡的天氣很熱,但人情好冷

第二,鼓勵創新的風氣
在新加坡,要做文創必須按照政府的規矩,但也可能是李光耀的意思;但在臺灣,只要靠真本事獲利,政府不會管你,要寫書或創作也沒什麼約束,更何況臺灣還擁有那麼多書店。

新加坡曾經做過一個快樂指數調查,並將分成三級,50 分以下是不快樂、51 到67 分是不太快樂、68 到 100 分是快樂,在五千份的問卷中,新加坡人的快樂分數為 59 分,顯示不太快樂,新加坡雖然高度經濟繁榮,但是大家過得並不快樂,因此新加坡更被稱為是一個「只是一個賺錢的地方。」在幾經思考後,梁展嘉決定回到臺灣,回家其實也不需要冠冕堂皇的理由,只要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小確幸就能怡然自得地活下去


▌結語
本集所說的是由《時報文化》所出版的《幹嘛羨慕新加坡?:一個台灣人的新加坡移居10年告白》這本書,過去我們對於新加坡的認識,可能在河畔噴水的獅子、遊客很多的克拉碼頭、國立大學很頂尖、經濟繁榮等等「外在」的形象,但這本書的作者卻帶我們走入新加坡的「內在」,剖析新加坡正反面政策,有值得臺灣借鏡的地方,也有臺灣應該保有的特色,梁展家透過幽默的筆法陳述他在新加坡十多年的生活,這本書在閱讀上讓你有種妙筆生花的通體舒暢,這是絕對不可錯過的好書。


語錄
  • 政府就是要為人民服務,為什麼反過來要人民配合政府?
  • 只要李光耀不喜歡,全國都不可以
  • 全國所有媒體歸這家控股公司所有,所有政府消息都是獨家消息
  • 新加坡的天氣很熱,但人情好冷。
  • 回家其實也不需要冠冕堂皇的理由

書名|幹嘛羨慕新加坡?:一個台灣人的新加坡移居10年告白
原名|-
作者|梁展嘉
譯者|-
出版|時報文化
編碼|978-957-136-1772
日期|2015 年 02 月 09 日
推薦|●●●●○
購買|讀冊灰熊愛讀書博客來/google 圖書
延伸|
  • 新加坡公積金計劃:強制性的儲蓄計劃,對象為新加坡公民和永久性居民的勞動人口,用以應付退休、健保和購房需要。



則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