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華民國還沒誕生,臺灣就在打棒球了嗎?


臺灣運動界流傳這麼一句話,北籃球南棒球,但到了國際賽時,全國人民不管喜歡哪種球類,都會變成臺灣棒球隊的粉絲。對於瞭解臺灣棒球史的過程並不容易,即使是一顆棒球也會有多種觀點,有的人認為棒球就要討論英雄人物、有的人則專注比賽數據、也有的人對於棒球起源的考古有興趣,而歷史也會存在特定的觀點,同一個史實就可能有不同的史觀。



綜觀臺灣棒球發展,一開始是日本人的休閒娛樂也是一種異地的鄉愁寄懷,棒球隊的成立從公務機關與產業有關,自 1915 年成立北部野球協會後,南部野球協會、嘉義野球協會、基隆野球協會、臺南野球協會、高雄州野球協會陸續成立,這建立臺灣早期棒球的組織架構與體制。為何棒球能豐富不同世代的臺灣人?許多臺灣棒球精彩故事在不斷挖掘中重現,今天要介紹的是由臺灣棒球史權威謝仕淵所著的《臺灣棒球一百年》。為了避免把書裡面的全文爆雷,我就僅介紹臺灣日本時代的部分。【本節目與本文僅講述書中部分內容,更多精彩與詳細章節請參閱該書籍】


▌臺灣棒球起源
臺灣棒球開始於 20 世紀初,主要是日本殖民統治時引入,由當初在臺灣的日本公務員、會社員、軍人與學生等群體中流行,沒有正式比賽也無相關組織推廣,棒球僅僅是休閒活動,當時在臺北南門外的大空地上有年輕人練習打擊或是臺南北門的山砲中隊的軍人,在閒暇時於軍中練習傳接球。

棒球比較有進一步的發展主要是從學校開始, 1904 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現今的建國中學)在田中敬一校長支持下,購買球棒與手套,並成立野球部,這也是臺灣史上第一支正式的棒球隊。隨後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師範部(現今的北教大)也成立棒球隊,兩隊在 1906 年 3 月進行了臺灣史上首次正式棒球比賽(中華民國 1912 年才成立),雙方戰成五比五平手,這也為臺灣史上有正式紀錄的第一場棒球比賽。此後在官廳或會社中任職的夜校生(夜學校中學會)也成立棒球隊參加比賽,因此這三支球隊成為臺灣棒球發展上的雛型。

▌北部棒球隊
夜學校中學會招募當時任職於總督府的馬淵當任教練,並在隔年的 1907 年擊敗國語學校中學部,而國語學校中學部不甘示弱,同年夏天招募在學生時代的棒球名將,屬投手位置的速水河彥來臺灣擔任教練,在經訓練後又擊敗夜學校中學會,兩隊有來有往。當時加入棒球隊的球員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不過在同年 5 月本莊太一郎擔任國語學校校長後,在 1908 年秋天就禁止棒球比賽,推估當時在日本內地有人因為熱衷於棒球,到了忘了吃飯與寫作業的球癡行為,雖然國語學校禁止球賽,但到隔年 8 月在臺北各學校又恢復校際棒球比賽,到了 1910 年臺灣各地開始有官廳、會社或軍隊籌組棒球隊,1913 年到 1914 年光臺北已經有十多支棒球隊,這包含臺北廳、殖產局、土木隊、法院隊等,使得當時棒球場擠滿打棒球的人,當時臺北棒球界為了協調比賽賽制與球場使用問題, 1915 年成立北部野球協會,而原本棒球場地的武德會體育場預計在 1920 年規劃成臺灣總督府,因此後續將棒球比賽移到臺北新公園。

▌南部棒球隊
當時臺灣南部棒球隊最早由臺南開始,首先是在郵局工作的員工在 1910 年成立南鯤團,在砲兵隊的軍人成立砲兵隊,更還有北漂到臺北念書放假回臺南的學生籌組學生隊,還有官民合組的青葉會、法院野球團、臺南廳團等,其中郵局員工成立的南鯤團實力最為堅強。1912 年舉辦南部野球大會,參賽隊伍包含阿猴糖場、僑仔頭糖場、後壁林糖場、臺灣製糖打狗本社、東洋製糖會社、三崁店糖場、車路墘糖場、旗尾糖場、鹽水港製糖會社與新興製糖會社等十多支隊伍,在該次比賽後掀起南部棒球熱潮。到了 1913 年,阿猴糖場(屏東糖場)棒球隊成立, 1914 年臺灣製糖會社為了鼓勵會社內成員,透過臺糖俱樂部舉辦阿猴、僑仔頭、打狗、後壁林等糖場分公司間的比賽,同年高雄實業界組成嫩團,之後築港、郵局與海關也相繼組隊。

▌中部與東部棒球隊
 臺中在 1914 年則由臺灣銀行臺中分行的員工組成棒球隊,後續臺中廳隊、彰化銀行、郵局與法院隊組成。東部的棒球發展則在 1920 年代左右。

▌以臺灣人為主的棒球
從 1912 年舉辦南部野球大會參賽隊伍和其他賽事中,我們可以發現,主要多以糖場隊伍居多,這歸咎於當時日本政府將臺灣視為農業經濟輔助來源之一,在輸入產品以稻米和糖居多,生產糖由糖場負責,由於糖的生產需要廣大土地與勞工,因此多半的糖場員工就居住在糖場的腹地裡面,糖場包辦了宿舍、日本人就讀的小學校與棒球場。當時的臺灣人認為棒球是拿著棒子對空氣亂揮、在草地上追著球跑是一種發瘋的行為,當時亦有臺灣人認為棒球是木頭所製造,被打到會有生命危險(嘉農強打蘇正生回憶小時,誤以為棒球是柴球,後來有小孩被打到也沒事情,才驚覺棒球是軟的),因此臺灣早期棒球大多數都是內地的日本人在玩,臺灣籍員工則成為觀眾。

當時的臺灣人要打棒球存在許多不容易,首先是財務因素,當年球具為「奢侈品」,若非企業或是學校提供支援,一般的人難以下手;其次是,參與打棒球活動多數在公家單位,那時的台灣人存在殖民的不公平對待,因此臺灣人要玩得起棒球存在許多障礙。

1929 年當時拿到臺灣島冠軍的高雄第一公學校(現今的旗津國小),對內的明星球員許炎與蕭長滾在畢業後卻都沒進入公家機關,在無實際奧援的情況下,只能結束運動生涯,然而就在「無球可打,就自己組隊」想法。 1931 年臺灣人籌組了八支棒球隊,這八支棒球隊成為"高砂野球聯盟",並在該年度舉辦了兩場賽事,高砂野球聯盟的成立讓熱愛棒球的臺灣人有了精神寄託,聯盟中的「一公俱樂部」的隊員就是高雄第一公學校校友為班底。從日本時代的南臺灣奠定全國整體棒球的生命核心,從日本時代的開始,迄今臺灣南部培養出許多明星球員,如譚信民、陳金鋒、羅錦龍、胡金龍、倪福德、王建民、郭泰源、呂明賜、黃平洋、李居明等人。

▌臺灣棒球的"第一"
臺灣第一位打棒球的是誰成為棒球史上最有趣的話題之一, 1919 年參加北部野球協會的醫專隊中有兩名李姓與林姓的臺灣人參加,這兩位可能是最早投入棒球比賽的臺灣人,而 1924 年高雄州野球協會的第一輪賽事,鳳山隊也有一名王姓選手參賽。迄今對於第一位打棒球的臺灣人尚未有具體的答案,但從時代背景推估,應屬於當時就讀公學校的臺灣人。

1920 年 12 月 5 日在臺南公園進行一場由臺南第一小學校與橋頭仔小學校的比賽,這是臺灣「第一場少棒比賽」,但若說要比較具有規模的少棒賽事,則要歸屬於隔年 1921 年臺灣新聞社已創社 20 週年所舉辦的紀念賽事「臺北少年野球大會」。

1920 年代堪稱是屬於臺灣棒球人第一階段的爆發期,1923 年高雄棒壇非常熱鬧,球隊有著臺灣在地人為主的高雄第一公學校(一公,現今旗津國小)、高雄第二公學校(二公,現今苓洲國小)與高雄第三公學校(三公,現今三民國小),和以日本內地人為主的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一小,現今鼓山國小)與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二小,現今鹽埕國小)等學校,該年由三公獲得冠軍,隔年由二小掄元。同年除了高雄州聽內戰外,臺灣體育協會出面規劃首屆「全島中等學校野球選拔大會」,同時也為了甲子園比賽,在臺灣進行選拔,最後由臺北一中(現今建中)取得代表權,該年北海道、滿州與朝鮮皆有代表隊參加甲子園。

1928年南北少棒大戰活獲得廣大迴響,讓臺南與臺北棒球之戰白熱化。而這時國共正中國大陸的土地上進行第一次內戰1929 年由臺灣體育協會主辦首屆全島少年野球大會,奏響臺灣少棒序曲,地區選拔中,各州聽於七月進行賽事,高雄州部分則由日本人為主的一小與二小被視為高雄州代表的熱門球隊,但最終一公以黑馬之姿獲得高雄代表權,學校為了爭取全島冠軍的榮譽,還拜託鄰近的築港棒球隊選手指導,為了比賽學校更幫隊員買了球鞋,並做了新球衣,為了節省住宿費,更是搭夜車北上。

1929 年 8 月 3 日(土)第 1 回全島少年野球大會在臺北新公園開打,各州聽參賽隊伍的臺北州旭小學、新竹州新竹小學、臺中州臺中小學、臺南州南門小學與高雄州一公,除了一公是臺灣人隊伍外,其餘都是內地日本人,賽前媒體預估,由臺北或臺南奪冠機會較大。然而一公首場比賽以 3 比 1 打退了新竹州新竹小學,對臺中州臺中小學則以 16 比 0 完全壓制,一公在第一天比賽二連勝。隔天,一公對決臺南州南門小學以 3 比 0 獲勝,接續與臺北州旭小學打成 0 比 0 平手,戰績為 3 勝 1 和,獲得臺灣史上第一個拿到少棒冠軍的學校。賽後一公參觀了臺灣神社與總督府後隨即回高雄,當時一公球員回到高雄時,學校同學與官員都到火車站迎接,之後再到哈瑪星碼頭搭船回旗津,全隊舉著優勝旗遊街慶祝。

高雄第一公學校獲得第 1 回少年野球優勝(取自臺史館


▌高校棒球最高殿堂-甲子園大賽
大家耳熟能響的甲子園大賽全名是「全島中等學校野球選拔大會」,第 1 回「全島中等學校野球選拔大會」在 1915 年舉辦,該球賽之所以被稱為甲子園大賽,起因於後來主球場落成於 1924 年,該年以天干地支來說是甲子年,因此被稱為甲子園大賽。

剛開始的幾年臺灣未有隊伍參加,直到 1922 年擔任過臺灣民政官員與時任《大阪每日新聞》重役(じゅうやく,高層管理人員)下村宏來臺協調臺灣參賽, 1923 年臺灣體育協會出面規劃首屆「全島中等學校野球選拔大會」,同時也為了甲子園比賽,在臺灣進行選拔,最後由臺北一中(現今建中)取得代表權,該年北海道、滿州與朝鮮皆有代表隊參加甲子園。而臺灣代表隊多由臺北一中、臺北高等商業學校(現今臺大管理學院)與臺北工業學校(現今北科大)參加,但成績普遍不理想,都是比賽一場就淘汰。

▌嘉農登場
1928 年 4 月嘉義農林學校野球部成立,成軍的第一場比賽就是參加全島中等學校野球選拔大會,首場面對臺中商業學校(現今臺中科大),結果 13 比 0 慘敗收場。後來嘉農找來了時任嘉義商工專修學校(現今嘉義高工)的近藤兵太郎擔任教練後,嘉農整體球隊素質才得以提升。

1928 年臺灣嘉義農林棒球隊(@維基百科


隔年 的 1929 年嘉農參加在高雄第 1 回的中南部中等學校野球大賽,第一場就是面對去年的宿敵臺中商業學校,比賽僵持到傍晚,最後雙方 1 比 1 打和,之後嘉農贏了臺南第一中學校(現今臺南二中),但輸給了高雄中學(現今雄中)。同年,嘉農參加了第 7 回全島中等學校野球選拔大會,第一場與臺北一中對決但以 2 比 8 敗陣,在 10 月時嘉農參加了 第 16 回南部大會贏了臺南第一中學校,隨後嘉農又參加了第 1 回嘉義野球大會,擊敗嘉南與全家役後獲得第一面優勝錦旗。

嘉農從成軍的 1928 年到 1930 年間,在全島中等學校野球選拔大會比賽中一勝未得,但從大小賽事觀察,嘉農的實力已經開始成長。1931 年 8 月,嘉農參加了第 8 回全島中等學校野球選拔大會,前三場依序對決臺中州立臺中第一中學校(現今臺中一中)、臺中州立臺中第二中學校(現今臺中二中)與臺南第一中學校,獲得三連勝進入冠軍賽,在冠軍賽中擊敗棒球強權的臺北商業學校獲得冠軍,也取得臺灣代表權參加第 17 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這也是大會會旗首度過濁水溪,終結八年來冠軍皆由臺北球隊獲勝的傳統,而嘉農從臺灣人、日本人與原住民所組成的「三民族打成一丸」成為特殊的組合。

嘉農首次登上甲子園後,已高上壘率、飛快腳程、盜壘戰術等分別擊敗神奈川商工、北海道代表隊札幌商業與北九州小倉工業,在最後的冠軍賽中不敵東海代表中京商業獲得亞軍,嘉農在第一次打入全島大賽後,就直攻到甲子園冠軍賽,這樣的成就絕對是空前絕後。這時國共內戰還再打

1931 年嘉農獲得全島中等學校野球選拔冠軍(截自臺史館


此後嘉農在 1933 年再度進軍甲子園,但首場與松山中學對決便落敗。 1935 年嘉農第三度進軍甲子園第一場遇上平安中學順利過關,但第二場遇到松山商業的延長賽中,因投手犯規以一分之差落敗。 1936 年嘉農第四度叩關甲子園,首場比賽靠著積極盜壘贏過小倉工業獲勝,第二場對決上兵庫代表育英商業,但以 5 比 7 落敗,此後嘉濃的主力選手陸續畢業,新人選手球季尚未成熟,因此球隊開始重整,後來西脇梁朋統計,嘉農在全島中等學校選拔野球大會共獲得 33 勝 13 敗的戰績,勝率高達 73.3%,是日本時代所有學校之冠,這樣的成績到現在也是非常亮眼的成就。

▌臺灣人應該在文史的交錯中找出自己的路
謝仕淵博士從過去日本時代文獻挖掘與現代的田野調查,提供了解早期臺灣棒球史重要的基礎,書中指出,1930 年代湯川充雄編著《臺灣野球史》與後來臺灣體育協會出版的《臺灣體育史》記載臺灣棒球運動的起源。日本人引入棒球運動,這成為實踐國族認同的重要手段、透過甲子園、武士道精神,展現敢拼鬥、犧牲、效忠等精神方面來實踐、迄今我們還有「一球入魂」的意志,臺灣人應該在文史的交錯中找出自己的路。

該書中有許多待更多歷史文本考就之處,如:「八支棒球隊組成"高砂野球聯盟",為何只有進行兩場賽事?」、「筆者認為高砂野球聯盟成立動機不明?但後續又稱臺灣人無球可打所以自己組聯盟?」但這也因為年代久遠文獻考就不易與知情人士凋零等因素,造成前後有歷史真空的落差,但這有賴後續文獻的考據與更多資料的挖掘才能填補這真空的歷史文本,這也是歷史有趣之處。

語錄
  • 藉由棒球,我們可以看到臺灣人的自信、熱情、不放棄與拚搏精神
  • 資源匱乏的我們面對逆境有再站起來的決心
  • 「逆轉勝」不只是棒球運動中的精神寫照,更代表永不服輸的臺灣精神.

書名|臺灣棒球一百年(新版)
原名|-
作者|謝仕淵
譯者|-
出版|玉山社
編碼|978-986-29-4174-4
日期|2017 年 11 月 10 日
推薦|●●●◐○
延伸|
  • 《KANO》 正式預告

  • 《悲情城市》名場面



則留言

較新的 較舊